电动两(三)轮车具有价格便宜、方便、快捷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部分群众出行首选交通工具。但由于一些驾乘人员交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淡薄,不登记上牌、乱停乱放、违法载人、不戴头盔、逆行、随意掉头、乱穿公路、闯红灯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层出不穷,不仅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而且极易引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逐步变成了城区交通乱象中的顽瘴痼疾。近期,资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直面问题挑战,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等工作要求,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全面治理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
在人口密集的广场宣传
强力宣传造势、营造浓厚治理氛围。为力争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治理工作得到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确保治理工作顺利进行。该支队印制了《依法登记上户上牌佩戴头盔安全骑行》《致电动两(三)轮车驾驶人的一封信》《电动车车主依法行车明白卡》《电动车上户须知》等各类宣传单和宣传海报20余万份,在市城区600余个主要市民居住小区张贴发放,并要求路面执勤警力随身携带,在执勤或纠正交通违法时进行发放宣传;同时该支队利用短信、公安交警“两微一抖”平台和各路口、办公营区、交警岗亭、沿街商家店铺的LED不间断进行全方位宣传提示,营造出了浓厚的整治工作氛围;近日,该支队又组织召开了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专项治理媒体通气会,表明了治理决心,通报了详细的工作措施。13家省市级主流媒体陆续利用各自的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网站、APP等媒介资源进行了全面宣传报道,又一次掀起了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专项治理强大声势。
设点治理
多处设点检查,严查各类交通违法。为确保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治理工作在市城区全面铺开,不留死角。该支队举全警之力,在市城区万达、铁路桥、海峡、建南桥、沱三桥等20多个主要路口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进出城区主要路口,共设置多个固定检查点,对无牌无证电动两(三)轮车及违法载人、驾乘人员不戴头盔、超速、逆行、随意掉头、乱穿公路、违规安装雨篷等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查处,并派出8个巡逻小组,每天在城区各主要干道及背街小巷进行流动巡查,形成了“定点查处+流动巡逻”的勤务模式和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治理全区域覆盖的状态。据统计,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专项治理工作开展近以来,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1.2万余起,面对面宣传教育3万余人次。
拖移暂扣违法车辆
暂扣无牌车辆,督促依法登记上牌。据统计,资阳主城区电动两(三)轮车保有量约25万余辆,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应该登记上牌的近6万余辆未登记上牌。在此次电动两(三)轮车交通违法治理工作中,该支队对查获的无牌车辆一律依法暂扣,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处理,对应该登记上户上牌的,督促车主尽快依法登记上户上牌。为尽量满足广大车主就近给车辆上户上牌需求,除在车管所办理登记上户外,该支队还依托城区车驾管服务站设置了6个电动两(三)轮车登记上户服务点,并组织召开了登记服务点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培训会议,解读了标准电动自行车、轻便电动摩托车和普通摩托分类标准及范围,提出了严格的工作要求。目前,已依法暂扣电动两(三)轮车500余辆,在广泛宣传教育和无牌车辆一律暂扣的震慑作用下,广大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电动两(三)轮车登记上户上牌工作也正在有序高效推进之中。
注册登记上户上牌
部门协同联动,努力提升治理成效。为最大限度消除电动两(三)轮车交通乱象,减少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并促进电动两(三)轮车两率(车辆登记上牌率和驾乘人员头盔佩戴率)持续增长,提升治理工作成效。该支队加强与“一区两管委”、市文明办、市城市行政执法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的协同联动,研究制定了系列长效宣传及治理机制措施。一是将提升电动车“两率”宣传工作纳入社区基层干部、网格员的日常工作任务,并借助社区“党员双报到”制度,依托党员志愿者入社区、入小区、入住户开展电动车上牌、戴头盔的宣传;二是市、区两级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强化内部管理,将本单位职工或外聘从业人员的电动车上牌情况和头盔佩戴情况纳入本单位内部安全管理和相关考核任务;三是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交警部门协同配合落实交通安全宣传与物业公司评级挂钩举措,要求小区物业、保安、门卫等人员,要切时履行督促小区电动车上户上牌,以及佩戴安全头盔的提示提醒义务;四是建立通报和曝光制度,对查处的电动两(三)轮车无牌上路、典型交通违法等,借势媒体进行警示曝光,并将相关信息通报到当事人单位或居住地社区居委会,促使当事人再次接受宣传教育。
(罗军 毛媛媛 四川法治报记者吴显云)